明明就連座標在南部,晚上的空氣都會慢慢轉為涼爽舒適的狀態,經常被夏天和冬天偷走的秋天似乎就快來了,可是我們反而有種提不起勁、有點厭、有點倦的狀態。這種感覺,很常被人籠統地貼上標籤說是「秋乏」,如果說真的是秋乏,那並不只台灣文化,其實,許多地方都會有。

可是,身為TEAM ASME,我們在這個月初開始研究這個議題時,也懷疑過,這種季節性的倦怠感會不會只是心理作用?還是有真實的生物學原因?(很科學的那種!)

結果,我們發現,阿育吠陀和中醫也都有提到這種狀況~ 神經學家也有更多研究支持這種說法,本文最後面我們會留下一些我們研究參考的網站~ 大家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多多去延伸了解!正因如此,我們雖然才剛發了一篇筆記,但覺得可以換個脈絡再多聊一點!

以下,開始嚕~

 

首先,這不只是你的心理作用,而是大腦正在「換季」

從西方醫學的角度來看,那種隱約卻揮之不去的秋季疲勞感,是種真實的生理反應,可以說與輕微的「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蠻有關係的(而且這縮寫居然也剛好是SAD!哭哭)。這時候,千萬不要先責備自己是不是意志力不足,而是你的大腦化學物質因夏秋光線變化而引發的一連串可預測的連鎖反應。

隨著白晝變短,減少的日照會向你的大腦發出信號,讓它在一天中更早地產生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melatonin),使你在睡前很久就感到昏昏欲睡。與此同時,你的大腦會減少分泌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血清素的下降會導致能量水平降低和情緒低落。「陽光維生素」維生素D的減少更使問題雪上加霜,因為它在活化血清素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

日照減少還可能擾亂你身體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節律。這種失衡狀態,會讓你早上感到昏沉、精神不濟,到了晚上卻又矛盾地處於一種「神經亢奮但身體疲憊」的狀態,想睡,但又睡不著、睡不進去,翻來覆去。

這個說法之所以我們放在第一個,是因為這總結具體的科學證據,驗證我們其實多少都有感覺到的無力疲乏感。你不是個脆弱懶惰的人,你秋天的萎靡不振也不是沒病裝病,簡單來說,是對夏秋季節變換的真實神經內分泌反應。

 

你的秋日倦怠,可能從夏天就開始醞釀了(嗚嗚)

如果你是像阿蓁一樣,固定有在看中醫調理身體的話,就一定會蠻常聽到中醫說夏天的「濕熱」會削弱脾的功能。阿蓁第一次聽到後,就把這個說法記下來,在接下來幾次回診和後續回來辦公室翻書時,反覆去研究~

簡單說,中醫認為脾臟是身體的能量生產中心,也就是「氣血生化之源」。當脾的功能受損或比較虛弱的時候,就無法有效地將食物轉化為能量,導致一種潛在的「氣虛」狀態。但人體內部本來就是環環相扣,所以,其實脾肺是很有關聯的,如果說脾是能量的「製造廠」,那麼肺(與秋季對應的臟腑)就是能量的「管理者」。

所以,你這陣子感受到的疲勞(好啦阿蓁完全有這種狀況!)是個雙重問題:你的能量工廠(脾)因為夏天的消耗已經處於低水平運作,接著你的能量管理者(肺)又受到秋季特有的「燥邪」直接攻擊,從而形成一種比你胡思亂想還要內耗的惡性循環。

結論就是,如果想要平平順順地度過秋天,其實從夏天就要開始佈局準備!

 

可是,在阿育吠陀系統,對某些人來說,秋天是種解脫,而非負擔

雖然許多人在秋天感到沒力疲憊,但阿育吠陀系統提醒我們,秋天對你能量的影響,完全取決於你獨特的體質,也就是所謂的:「能量屬性(Dosha)」。

阿育吠陀把秋天視為一個「風能(Vata)」主導的季節,其特點是乾燥、寒冷和不穩定。對於那些天生風能體質佔優勢的人來說,這種季節轉變很容易使他們內在的能量失衡,導致一連串的問題與狀況,比如:身體上的疲勞、皮膚和關節乾燥、腹脹等消化問題;以及心理上出現焦慮的狀況、思緒混亂,甚至失眠。

可是!!!對於其他體質類型的人來說,秋天到來是件天大的好事。這個季節涼爽乾燥的空氣,可以幫助平衡火能(Pitta)體質者內在的火氣,為他們帶來一種從夏季酷熱中「解脫」的感覺。同樣地,秋季輕盈乾燥的特性,也能幫助抵銷水能/土能(Kapha)體質者固有的沉重感,反而讓他們感覺更有活力。

當我們了解到這個觀點後,我們就可以用更多元的角度去觀照自己的狀態與感受。


 

可以看出大家用的工具不一樣,但得出殊途同歸的看法

儘管使用完全不同的脈絡框架與方法,從西醫、中醫到阿育吠陀體系,其實都把你可能感受到的「秋乏」描述成一種「耗損」與「不穩定」的狀態,說是狀態,也可以說,能想像成一種流動的暫時性(大概就和人的感情與情緒一樣吧!起起落落起!)

這邊,我們來幫忙畫個重點:

  • 西方醫學會以血清素的耗損,以及褪黑激素和皮質醇的不穩定來切入。
  • 中醫可能會指出脾肺關係不穩定而導致「氣」的耗損。
  • 阿育吠陀則會點出「風能」的不穩定,耗損了身體的濕潤度和安穩感。

 

 

那我們能怎麼辦啊?歸納整理了西醫、中醫與阿育吠陀的生活建議,會發現大原則是一樣的:

如果可以的話,早上一起床就讓自己曬太陽以重設生理時鐘、用溫暖滋養的食物支持內在能量、找出能維持的穩定作息幫助自己走過季節性的不穩定。

「秋乏」並不是需要我們多用力去對抗的疾病,而是來自我們身體的自然信號提醒。它邀請我們放慢腳步,收斂夏季旺盛的能量,開始為冬日的休養生息做準備。透過理解這種季節性轉變背後的原因,我們就能學會與身體合作,而不是對抗它。

與其奮力抵抗這股季節性的疲憊,不如我們試著傾聽自己的身體,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方法!


 

 

延伸閱讀:TEAM ASME 筆記時間 | 秋天要來了!讓我們勇敢開心地用對方法,送走濕黏與低潮

參考研究與網站: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publications/seasonal-affective-disorder

https://acupuncture.yoga/autumn-living-according-to-the-seasons-ayurveda-chinesemedicine/

https://www.everest-ayurveda.com/autumn-diet-terms-three-doshas-6094

https://www.syh.mohw.gov.tw/english/?aid=626&pid=109&page_name=detail&iid=65

https://thejacksonclinics.com/fall-fati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