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這週這篇長長長長長長長文章,只是想好好讓你了解血清素和多巴胺,到底是什麼、怎麼影響你、出問題會怎樣、你到底能做些什麼自救。看完,至少你會知道怎樣找到快樂、少點厭世、天天開心。
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以下如果遇到很難懂的名詞,也就順順看過去,至少要留下印象~~~之後去外面跟人家聊天,別人提起時,還會有點印象~
血清素(Serotonin,5-羥色胺)常被說是「快樂化學物質」,但它更像沉默的中介,讓你在情緒、睡眠、食慾之間保持秩序。真正有趣的是,這個控制大腦情緒的角色,居然大部分不是由大腦自己製造的,九成以上的血清素產地在你的腸道,由腸道的嗜鉻細胞默默生產。大腦只負責最後一哩路,用腦幹的縫核精準釋放這種訊號分子,幫你撐起白天的冷靜與夜裡的入眠。(還記得之前寫的這篇嗎?https://www.asme.life/blog/posts/大腦與腸道的隱秘對話:微生物如何影響人體的健康與感知)
血清素的原料,是來自食物中的色氨酸。經過一連串的轉換,這些胺基酸才被打造成能在神經之間傳話的分子。這整套過程像是一條平常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的供應鏈,帶著那麼一股化學反應的堅持。
如果血清素是情緒的穩定器,那多巴胺就是你每次心底浮起「我想再來一次」的重要推手。這種神經傳導物質不像血清素那樣安靜,它追求刺激、變化、結果,牽動著你的成就感與野心。
它來自酪氨酸這個小胺基酸,在酶的幫助下轉化為左旋多巴(L-DOPA),再變成真正的多巴胺。產地是中腦的兩個熱區:黑質和腹側被蓋區(VTA)。從那裡,它像地下鐵一樣,發送訊號到控制運動的紋狀體,還有左右你計畫與決策的前額葉。
多巴胺讓你動起來,不只是身體,還有慾望。每一次你說「值得」、「好,再來」、「不甘心」,多巴胺就站在背後默默點頭、默默推動這一切的事件。
情緒穩定不是什麼與生俱來的天賦,是一場內分泌的運作(像交響樂團那樣?),而血清素就是其中的關鍵。它不像多巴胺會讓你振奮,但它能讓你在煩躁時忍住不要摔門罵髒話,在焦慮時可以記得要好好呼吸、多想三秒鐘。
血清素的功能範圍很廣,但都默默發生,所以平常很難感覺得到:
血清素的訊號不是憑空傳遞,而是透過和細胞表面的受體對話。目前科學家找到的受體家族至少有七個(5-HT1~5-HT7),像是不同單位的專責小組,分別負責調整你的情緒、認知、睡眠、食慾、壓力反應等。
它和杏仁核對話,調整你面對情緒的靈敏度;它和前額葉對話,影響你做決定的速度與準確度。總之,就是種完美的化學的秩序。但它不會永遠保持高效。你的血清素要能被合成、釋放、運送、再吸收,每一段流程都可能出問題。當它被太快回收、濃度太低時,就是情緒亂掉的開始。
這也是為什麼抗憂鬱藥(像SSRIs)要出場。它們的原理很簡單:不讓血清素這麼快被回收,讓突觸間的訊號再多撐一下。不是增加快樂,是延長穩定清明的狀態。
多巴胺:讓你不爛掉的腦內推手
人會去力氣去好好愛人和被愛、花很多時間在那個別人都看不懂的夢想、熬夜趕客戶要的東西、躺在床上滑手機滑到都快天亮,背後的驅動力其實是多巴胺。它不是讓你快樂的糖果,而是讓你動起來的燃料。當人生失去方向、做什麼都覺得沒動力時,常常是多巴胺出問題了。
多巴胺的影響,直接反應在我們人類行為上:
多巴胺怎麼工作?像在打神經版RPG
多巴胺不會隨便亂來。它的發功,是靠五種不同受體,分成兩大類別:
當多巴胺從神經元釋出,它會飄到突觸間,跟受體碰面、討論後,做出決定。這些決定會改變你的行為模式、情緒反應,甚至是你會軟爛一天還是積極出門和這世界打交道。它的分佈像個密密麻麻的台北捷運路線圖:
你以為血清素只是讓你「冷靜一點」?不,它更像一名駕駛教練,在旁邊拉著你的人生手煞車。尤其當多巴胺整個想狂踩油門的時候,這就是在你的腦子裡、在你沒注意的時候,最常發生的事。
從解剖學來看,血清素和多巴胺不是互不相干的孤島。它們的神經網絡有直接通訊管道,血清素會派神經元直攻多巴胺的總部:黑質、腹側被蓋區(VTA)等地。而多巴胺神經元本身也安裝了血清素受體,說起來,更像是彼此監控牽制的關係。
在某些腦區,比如伏隔核、紋狀體,兩者甚至上演像是要踩油門還是要踩剎車的拉鋸對抗戰:
這兩股力量拉鋸的結果,就決定了你今天半夜被熱醒突然就起床買了台冷氣(對,我們TEAM ASME就有同事的多巴胺某個晚上戰勝,所以他就在半夜三點起床買冷氣),還是只淡定的踢開被子繼續睡。
多巴胺給你快感,但不持久(很遺憾吧!);血清素給你平靜,但來得慢。兩者必須共存,否則你的人生節奏就會失速。
血清素是「你可以不用一直贏、一直衝,也能滿足」的訊號;多巴胺則是「如果你贏了,會更爽」的推力。前者給你餘韻,後者給你高潮,人類的情緒系統靠這種協同配合,維持平衡。
在獎賞機制裡,多巴胺敏感於變動:你比昨天多賺了錢,它就興奮;比昨天少,它就冷淡。而血清素則看的是當下本身值不值得。它不比較,它評價。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人們某些欲求看似被滿足了,卻反而更空虛~因為多巴胺一再被刺激,血清素卻從沒被安撫。
這場化學平衡戰,失衡的代價可能是焦慮、憂鬱、躁鬱,甚至成癮。不誇張,真的就是這麼關鍵。
當血清素掉線:你不是情緒低落,可能只是血清素庫存吃緊
血清素不足不是你「最近脆弱或是情緒低落」,是你的大腦正在失去調節的能力。內心的平靜感、專注、飽足感、腸道蠕動,全都跟著出包。你只是在承擔這場化學連鎖反應。
不要再怪自己為什麼沒鬥志,是大腦裡本來該推著你前進的東西,空了。多巴胺缺乏不像血清素那樣讓你想哭,它讓你根本不想開始。人生變得像一部沒油的車,你坐在駕駛座上,一動不動。
血清素由色氨酸合成,因此攝取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可支持血清素生成:
多巴胺由酪氨酸合成,因此攝取富含酪氨酸(或其前驅物苯丙氨酸)的食物可支持多巴胺生成:
動物蛋白:雞肉、牛肉、火雞肉、魚類、蛋類
乳製品:乳酪、牛奶、優格
植物性來源:大豆製品(如豆腐、豆漿)、堅果、種子、豆類、全穀物、酪梨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柑橘類水果、草莓、奇異果、彩椒
富含多酚的食物:綠茶、可可、黑巧克力、藍莓
鐵:紅肉、菠菜、豆類、貝類
維生素B6:全穀物、馬鈴薯、香蕉
銅:堅果、種子、貝類、肝臟
優格、泡菜、康普茶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可能通過腸腦軸線上間接支持多巴胺系統。
這一切需要時間、節奏和整體的飲食規律。比起迷信某一樣「超級食物」,你該做的是盡可能攝取多樣食材、吃的時間和份量都規律,要均衡攝取營養。以地中海飲食或富含天然食材的飲食方式為基礎,有助於支持情緒穩定與神經健康。
補充劑就是用來補充你缺乏的,不要喧賓奪主~
使用任何補充劑之前,請注意以下重要事項:
除了飲食和補充劑,大腦、血清素和多巴胺需要日常習慣的支持。這些習慣不劇烈、不稀有,但持續執行會改變神經傳導的環境條件。
1. 規律運動
身體活動會提升血清素與多巴胺的釋放。建議選擇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或游泳,每週三至五次,每次三十分鐘以上。運動不只是體能訓練,它是穩定情緒與維持動機的機制之一。
2. 日照
每日接受自然光,尤其如果你的座標在台灣,上午11點到下午1點,去曬個15分鐘到30分鐘的太陽,有助於血清素的合成與生理節律的同步,避免長期待在陰暗室內或依賴人工照明。
3. 睡眠正常化
大腦的修復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依賴高品質的睡眠。維持一致的作息時間,每晚睡眠七至九小時,有助於調節血清素與多巴胺的穩定供應。避免熬夜與不規律睡眠週期。
4. 壓力管理
慢性壓力會抑制神經傳導系統的功能。可透過冥想、腹式呼吸、正念練習或瑜伽等方式降低壓力反應。這些方法有助於抑制皮質醇過高對神經系統的干擾。
5. 積極社交
穩定的人際關係與正向互動會刺激血清素與多巴胺釋放。與人接觸不是附加價值,而是神經系統需要的刺激。如果不是特殊狀況,請務必盡可能避免長期社交隔離,慢慢找也可以,去尋找一個自己和這個世界打交道的方法。
6. 持續從事愉悅活動
選擇讓你產生情緒正回饋的活動,例如音樂、創作、與動物互動(或是來ASME駁二門市摸摸小膠?)或自然接觸。這些行為能刺激神經系統在無壓力情境中釋放血清素與多巴胺。
7. 小目標與執行感
完成任務的過程能穩定多巴胺活動。設定具體而可達成的短期目標,有助於維持動機與成就感。長期無成就感會導致神經系統對外部刺激反應遲鈍。不如就讓自己去欣賞每件生活中達成的小事!那些小事搞不好一點都不小~很重要的!
8. 笑的生理功能
笑不是情緒反應而已。它會觸發血清素、多巴胺與腦內啡的釋放。建議主動接觸幽默內容或與他人共享笑點。(比如有聽說過朋友的爸爸會自行出版印製辛苦收集的笑話集,這也是一種好方法啊~散播歡樂散播愛 Sharing is Caring!)
9. 腸道照護
腸道菌群健康與神經傳導物質生成密切相關。建議攝取足夠膳食纖維、發酵食品與多樣化的天然食材,支持腸道與大腦的雙向調節。
這些方法無需激烈或痛下決心的改變,但的確需要透過日復一日的重複來養成這些會陪伴你健康一生的習慣。神經系統不追求短期刺激,而依賴穩定輸入。如果你無法「變快樂」,至少要保護好你的大腦系統,不要走上失衡的路。
關於血清素和多巴胺,這裡有幾個你很可能在哪裡聽過或看過,但需要重新理解的觀念。
不靠興奮,也不靠一時衝動,靠的是日復一日的選擇
血清素和多巴胺不是快樂的代名詞,也不是你情緒的藉口。它們只是你身體裡正在進行的訊號傳遞,就像你會呼吸一樣自然。你當然可以選擇忽視這些系統的運作,然後把疲倦、分心、低落、無力歸咎給那些你覺得自己沒有掌控權的命運或性格。不過,其實你也可以選擇從吃什麼、睡多久、動不動、跟誰說話開始,一點一點把大腦養回來。這不是療癒,這是要進行一輩子的小心定期保養維護(把自己當成那台需要定期保養維修的車子就對了!平常不保養,就是很容易一出事就來個大條的~)。要你做的不是什麼翻轉人生的大工程,而是一點微小但持續的整頓。你不需要什麼奇蹟出現,只需要從小事開始。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