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食物還是保健品,也許你曾經出現這個狀況:「明明都放在同一個櫃子裡,為什麼有些產品看起來好像沒事,卻有一些好像受潮了?」比如,我們ASME的零食櫃中,五花八門各式各樣幫助我們提振精神的小零食,有些就是比較容易「潤去」,比如好吃的農會爆米花、比如忍住沒馬上吃完的洋芋片等等,「潤去」會有蠻多原因,包含那個產品本身的特性、沒有密封回去、已接觸到空氣等等。

如果你在生活中,有遇過這樣的狀況,然後也覺得很好奇,那麼ASME也想邀請你和我們一起多了解一些可能多數人沒特別思考過太多的領域:保存管理

今年台灣的夏天格外酷熱,許多地體感氣溫已飆破 38°C,部分區域濕度常在 80% 以上徘徊。在這種環境下,那句在食品與保健品後方標示的「請放置陰涼乾燥處」即使完全合乎法規,但TEAM ASME相信,這一句需要有更多與時俱進的解釋。

所以我們過去一個多月認真重頭研究,才發現這真的不是非常簡單的問題,根本可以拿去寫一篇博士論文,因為追根究底起來,結合材料科學、包裝工程,甚至建築與室內空間微氣候學,甚至與極端氣候有關的綜合知識,但「請放置陰涼乾燥處」就像是最精華濃縮後的字句。

當您發現家裡的食品或保健品有出現受潮狀況,我們完全懂心中會同時浮現的疑惑與擔心。這週整理的這篇筆記目的,是要跟你們分享產品從生產端開始到您手上,一個小小的錠劑或膠囊,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生產歷程」。這次其實希望大家日後都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同面向。

 

台灣氣候:保健品的「完美風暴」

台灣的亞熱帶氣候為保健品和食品儲存帶來嚴峻挑戰,年平均濕度高達81.6%,夏季溫度經常超過34°C。研究顯示,在這種高溫高濕環境下,保健品可能在30天內失去50%的效力

 

四重威脅的氣候挑戰

 

台灣地理位置跨越北回歸線,形成了複雜的氣候模式。北部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全島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夏季颱風頻繁。這種氣候條件對食品儲存帶來四大挑戰:

溫度波動劇烈 夏季最高溫可達38°C,但冬季最低溫僅13°C,溫差達25°C。這裡有個重要的科學事實:溫度每上升10°C,化學反應速率約增加一倍,包括導致營養素流失的氧化反應。

濕度持續偏高 即使是「乾燥」的7月,相對濕度仍達73%,遠超過大多數保健品建議的50%以下儲存條件。當濕度超過75%時,微生物開始顯著增長;超過80%時,黴菌生長加速;超過90%時,細菌增長大幅度。

季節性極端天氣 颱風季節(6-10月)平均每年3.5個颱風,造成停電和物流中斷,影響冷鏈儲存。梅雨季節濕度可達90%以上,為微生物繁殖創造理想條件。

區域性差異 北部全年多雨,南部乾濕季分明(以前是這樣啦~但現在也是濕起來不輸人),東部受黑潮影響濕度更高,西部平原大體上來說,真的面臨極端氣候下的季節性劇烈變化。

 

變質背後的科學真相

四個看不見的破壞機制 (先知道就好)

 

第一個可怕的敵人:氧化反應這是最主要的變質機制。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包括魚油中的omega-3)極易氧化,形成過氧化物、醛類和酮類化合物,導致酸敗和異味。脂溶性維生素(ADEK)對氧化特別敏感,其中維生素E最穩定,維生素K最不穩定。所以通常魚油為了追求不氧化以及新鮮,都會用泡殼包裝(PTP)來盡可能維持更長的魚油新鮮度,避免在每次開瓶時,都再次出現接觸空氣的機會。

第二個要強力預防的敵人:水解反應在高濕環境下加速進行,會破壞酯類化合物、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結構,導致活性成分失效。維生素C在濕度超過80%時會快速分解,在加熱條件下損失40%的效力。

第三個看不見的敵(小):微生物大軍,大多數病原菌在4-60°C範圍內繁殖,37°C為最適溫度。細菌和黴菌就像等待時機的軍隊,一旦溫度超過 25°C、濕度超過 70%,它們的繁殖速度可以提升 10-100 倍。當你因為連日下雨,感受到室內空間的不舒適,別覺得自己太敏感,你得相信自己的直覺感受!

第四個不一定會常常遇到的敵人:梅納德反應這是一種非酶性褐變反應,在胺基酸與還原糖之間進行。雖然最適條件在140-165°C,但在較低溫度下長時間也會發生,造成必需胺基酸流失,還可能產生有害化合物如丙烯醯胺。

 

1+1=10 的毀滅公式

這裡有個關鍵認知想要先給大家概念:高溫和高濕的破壞力不是相加,絕對是相乘。

35°C + 80% 濕度的殺傷力,絕對不等於 25°C + 60% 濕度的 1.4 倍,實際上可能是 5-10 倍。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產品在冷氣房裡好好的,但在一般室溫環境下卻快速崩壞。

 

 

不同保健品的保存眉角「死穴」與對策

維生素:嬌貴的公主少爺

 

維生素,特別是 B 群和維生素 C,就是妥妥公主少爺病末期,對環境要求極高。

水溶性維生素的脆弱性:

  • 維生素C極易受熱分解,在85-95°C以上快速失效
  • B群維生素中,硫胺素(B1)最不耐熱,核黃素(B2)則對光敏感
  • 溫度超過 30°C 就開始鬧脾氣
  • 一旦潮解,維生素 C 可能在一週內完全消失


 脂溶性維生素(ADK)的特點:

  • 對溫度和氧化更敏感
  • 維生素A對紫外線敏感,維生素D對熱敏感
  • 需要避光、避熱的雙重保護

 

如何好好伺候公主少爺病末期方法: 每次拿取時間控制在 10 秒內,就像開冰箱一樣快狠準。可以考慮把整瓶再放進一個氣密密封盒裡,給它雙重保護。若是像ASME溫柔B群與單純的C,基本上只要是封口封好,不要放在汽車儀錶板上面被太陽火烤、也不要放在機車置物箱太久,或者丟在窗邊直射太陽的地方,理論上都不需要太擔心。


 

益生菌:需要「假死」狀態的活菌

 

益生菌很特別,它們需要保持「休眠」狀態直到進入你的腸道。

保健食品的益生菌:

  • 大多數菌株在25°C以上開始失去活性
  • 存活率在30°C時從2年降至僅3個月
  • 乳酸菌比雙歧桿菌更能耐受高溫

 

發酵食品中的益生菌(康普茶、泡菜、優格等):

  • 這些是「活躍狀態」的益生菌,正在進行發酵過程
  • 需要冷藏保存,通常2-8°C
  • 開封後保質期較短,通常幾週內要用完
  • 溫度過高會讓發酵過度,產生過酸或變質

濕氣威脅: 濕氣會讓保健品中的益生菌提前醒來,然後在錯誤的地方死去。需要低水分活性以維持長期穩定。

判斷品質的小秘密: 需要冷藏的益生菌保健品不見得比較好,有可能是技術不夠先進。真正高端的益生菌會使用冷凍乾燥或微膠囊技術,可以常溫保存。凍乾技術和微囊化包裝能顯著提高室溫穩定性。

而康普茶、泡菜這類發酵食品,冷藏是必須的,因為它們含有活躍的菌群生態系統。

 

魚油:容易變壞的好東西

 

魚油在高溫下會快速氧化,不只吃了沒有效果還可能有害。

氧化的兩階段過程:

  • 初級氧化形成過氧化物
  • 次級氧化產生醛類和酮類
  • 業界標準要求過氧化值低於5.0毫當量/公斤才算安全

 

保護要點: 避光是關鍵,如果原包裝是透明的,就放在不透光的地方。EPADHA即使在50°C也會顯著降解,70%濕度會加速這一過程。若是瓶裝的魚油,開封後最好 3 個月內用完,真的不要捨不得。PTP泡殼包裝的則是小心溫度與溼度即可。

 

很多人,包含TEAM ASME在幾年前開始做保健品的產品之前,常常會以為,產品受潮純粹是開封後保存不當的問題。但是,後來這幾年我們很認真地參與生產各個環節,才真的感受到「每顆最後消費者吃進去的保健食品,假設成品是合乎所有法規,那麼從最初的原料開始,就已經進入了極其精細的品質管控大作戰」

 

再來,我們先聊聊濕氣。從無塵室到您手中:每個環節都必須迴避濕氣入侵

阿蓁自己是做甜點出身,所以一直都是以更謹慎的心態在面對每個推出的品項。所以,從產品配方、包裝設計到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以超越業界標準的嚴謹態度,與符合台灣嚴苛藥品製造規範的生產夥伴合作。這並非僅是例行公事,而是我們對品質的堅定承諾。每批產品完成後,在出貨前,都會進行全面的品質檢驗,確保最終成品達到最嚴格的標準。

基本上,不只ASME,不管海內外的保健品,只要是相對可信任的品牌,應該都是用這樣嚴苛的標準、小心翼翼地在處理眼前的產品。

在生產過程中,環境濕度控制的精密程度可能超出您的想像:

通常性的關鍵製程的濕度管控:包含,原料存放區: 相對濕度 (Relative Humidity, RH) 與包裝封合區。

在每個環節,依據不同產品的劑型(意思指粉包、膠囊、顆粒狀或發泡錠等)與原料的不同,而會有相應的精確控制標準,並透過工業級除濕系統和精密環境監控系統共同實現的。你一定能夠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嚴格,假使我們在生產晶片都要斤斤計較,那麼希望消費者能信任,並長期服用以幫助健康狀況的保健品,每個生產環節,我們都希望能盡可能緊緊守住濕度上幾個百分點的微小差異,因為這決定了產品在未來 6-12 個月,甚至更長保質期內的正常狀態穩定性。

我們的目標,就是確保在產品抵達客人手中之前,它本身的「體質」已經處於最佳的防潮狀態。

 

包裝科學:不只是一個容器

 

每個產品,撕開外包裝前,您所看到的每一層材料都有其背後的科學依據與防護機能:

多層阻隔技術:

  • 鋁箔複合膜: 具備極低的水汽滲透率(Water Vapor Transmission Rate, WVTR),通常低於 0.1g/m²/24hr,提供卓越的濕氣屏障。
  • 高密度聚乙烯瓶身或玻璃瓶器: 嚴選的材質能提供長期的濕氣阻隔,有效保護內部產品。
  • 不同類型的感應封口: 採用電磁感應技術密封,確保產品在開封前的完全密封狀態,徹底杜絕濕氣與外界空氣的接觸。

您可能也注意到,有些產品採用泡殼包裝(PTP,有些則使用瓶裝。這種包裝形式的選擇絕非隨意,而是我們根據產品本身的吸濕敏感性、預期的使用期間、使用情境以及目標保存環境等綜合因素,經過嚴謹評估後所做出的最佳決策。

我們的目標是針對不同的產品與大家食用時機,量身打造最合適的防潮包裝,這是我們對品質與產品穩定性,一直以來都很重視的基本承諾。所以如果是看著我們一路走來的你們,一定可以看見我們從瓶器、劑型設計、原料選擇到包裝,都一直不斷地在進化。我們盡可能在當下科技與技術做到最好,並且永遠不會想讓你們擔心。

 

 

微氣候現象:為什麼「相同位置」也會有不同結果

 

緊接著,TEAM ASME想要話鋒不要太大一轉,趕快切入我們曾經也很疑問的議題:「為什麼我的保健品或零食,同樣放在櫃子裡,有些產品感覺沒事,可是有些會受潮?」

原因之一,可能是受到微氣候的影響,意思就是,任何一個空間,都有可能會有複雜的「氣候系統」而微氣候的意思就是在小範圍空間內的特殊環境條件。換個方式說的話,每個空間都可以被視為縮小版的地球,每個角落都有自己的「天氣型態」。

 

居家環境的濕度分佈地圖

如果用家中的客廳空間舉例,表面上看起來是同一個空間,但實際上:

  • 電視櫃上層:熱空氣上升,通風良好,相對乾燥
  • 電視櫃下層:靠近地面,空氣滯留,濕度可能高出15-20%
  • 靠窗家具:若狀態是白天照射得到陽光升溫,夜晚降溫,容易產生冷凝水珠,同時濕度可能也會提升。
  • 角落收納櫃:空氣不流通,濕氣像水窪一樣累積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同樣都在客廳這個空間中,濕度的狀況卻會出現差異。

 

同一個屋簷下的不同世界

 

你知道嗎?即使在同一個房間、甚至同一個抽屜、同一個櫃子,不同角落的溫濕度都有可能相差 15-20%。你的家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微氣候系統」。

最佳保存區(強烈推薦):

臥室儲存:最為理想,臥室抽屜和遠離窗戶的衣櫃提供穩定的溫度和較低的濕度。

客廳中央的高處櫃子:這裡通風良好,遠離廚房和浴室的水氣轟炸,是保健品的五星級住所。

儲物間/食品儲藏室:通常陰涼、乾燥、避光,且溫度相對穩定,是理想的儲存環境。

書房的密閉收納箱:如果你有這樣的空間,因為一般來說都會比較遠離家中濕氣產生的區域,恭喜你,你家有很棒的保存地,放相機等等的那些電子防潮箱也是很棒的選擇。

 

危險紅色區域(打死不要放):

浴室附近:洗個澡濕度飆到 98%,淋浴產生的蒸汽、通風不良和溫度波動都會加速產品變質。即使是看似密閉的浴室後藥櫃也不安全。

廚房周邊:一煮飯或是用大同電鍋等各式電子鍋就是蒸氣風暴,10 公尺內都是災區。應避免爐具、洗碗機或水槽附近,因為這些區域有熱源和濕氣。如果必須放在廚房,選擇遠離爐灶和水槽的高處櫥櫃。

窗邊位置:白天烤箱,晚上冰箱,陽光直射和溫差大到產品都快精神分裂了。

一樓地面:地氣上升不是迷信,是科學事實。

汽車內或機車座墊下:溫度變化劇烈,夏季可能飆升超過50°C,冬季則可能過低,極端溫濕度會對產品造成巨大損害。即使是手套箱內,也真的完全不建議!請盡你所能避開把任何要吃進肚子裡的東西放在車內,就連瓶裝水我們都是建議不要放在車內。

冰箱(除非特別標示):雖然涼爽,但通常濕度較高,不適合存放需要「陰涼乾燥」儲存的物品。頻繁開關門造成的溫差變化,尤其是冰箱門邊,因為會導致容器內外產生凝露。


 

科學化環境監測

 

基本監測工具:

  • 數位溫濕度計(600台幣左右)基本上這些產品的準確度在3-5%範圍內,算是很經濟實惠。你也可以同步觀察自己在室內到底怎樣的溫濕度最舒服。
  • 智能感應器(1000台幣左右):提供藍牙或Wi-Fi連接,支援遠程監控和數據記錄
  • 進階選擇:智慧儲物櫃或小型恆溫恆濕箱,可精確控制溫度和濕度,連接手機監測內部環境 (如果你真的有許多比較高單價幾千元的保健品與保養品,那麼投資一個這樣的產品真的不會錯。(阿蓁都想幫小膠的乾糧買一個了嗚嗚)

 

食品保存的關鍵環境指標:

  • 溫度應保持在25°C以下(理想為18-25°C)
  • 相對濕度維持在30-65%(理想為30-50%)
  • 確保充足的空氣流通並避免陽光直射
  • 如果要更精確仔細地定義:「陰涼處」指溫度10-21°C,「乾燥處」指濕度低於50-55%,理想狀態下乾燥濕度應接近30-45%

 

 

簡單測試法:去找一小坨棉花

想知道某個位置適不適合存放保健品?試試這個:

拿一小坨乾燥的棉花放在那個位置 24 小時,如果手摸覺得有點變潮,那這個地方就不適合存放保健品甚至是你其他的儲備糧食,換地方吧。更簡單的方法是放一張乾燥的紙,如果它有點變軟,那想都不用想,換個地方吧。最近大家都有要準備避難糧食的嘗試,這些避難糧食以及緊急糧食的存放位置也請用存放保健食品的條件下去思考。

 

季節性應對策略

在現在的極端氣候下,台灣面臨到四季很顯著的改變,而且也會因此出現更多的儲存挑戰,但有大方向可以應對,別怕別擔心:

春季(3-5月):濕度和溫度上升期

  • 需監測冷凝積水
  • 開始啟用除濕設備
  • 檢查儲存容器密封性
  • 清理儲藏室貨架,清除濕氣或冷凝水

 

夏季(6-8月):極端挑戰期

  • 濕度超過80%,必須使用空調和除濕機 (若是用除濕機,同步需考量室內溫度是否因此升高太多,需適時保持空氣流通)
  • 考慮冷藏敏感產品(如部分益生菌、魚油)
  • 避免停電期間的溫度波動
  • 製定膳食計劃,優先考慮不易變質的食品
  • 購買食品宜「少量多次」,避免囤積

 

秋季(8-11月):颱風季節

  • 準備停電應急方案
  • 颱風前檢查儲存設備
  • 冰箱冷凍庫檢查與真的遭遇停電時,是否有備用電源考量
  • 日常攜帶,可以考慮使用保溫袋搭配冰袋攜帶易腐食品

 

冬季(12-2月):濕度陷阱

  • 雖然較涼爽但濕度仍維持75-80%
  • 需監測冷凝問題
  • 暖氣設備周邊要避免
  • 使用擋風條密封門窗周圍的縫隙

 

極端天氣的生存指南

停電時的緊急處理

冰箱罷工了怎麼辦?

  • 不要開門!冰箱可以撐 4 小時,冷凍庫滿載可以撐 48 小時
  • 復電後用溫度計確認,超過 4°C 超過 4 小時的食物該丟就丟,不要覺得可惜,否則因為想省小錢吃下肚,反而更不健康。

 

常溫產品的避難所: 快速轉移到家裡最涼快的地方,加強密封,按開封順序優先使用。

長時間外出的預防戰略

如果要出門好幾天,記住:

  • 除濕機定時運轉,維持濕度在人體一般也覺得的 40-50%左右即可
  • 冷氣不用太冷,26-28°C 就夠了,你就算把貓貓狗狗留在家中顧家,也是28度並保持通風即可。
  • 把特別珍貴的保健品暫時移到冰箱(沒錯,緊急時刻可以這樣做)

 

 

怎麼知道眼前的產品還「能不能吃?」還「行不行?」

它們會這樣告訴你「我不行了」

維生素類的求救信號:

  • 維生素C受潮後氧化變色,錠劑出現褐色斑點
  • 維生素B群散發異味或變深色
  • 容器內出現液體或結塊現象
  • 兒童維生素上出現棕色斑點

益生菌產品的警訊:

  • 粉末結塊,且潮濕環境滋生雜菌
  • 產品開始發酵產氣,包裝脹袋
  • 變色、異常質地變化、異味
  • 容器內有濕氣凝結

魚油類產品:

  • 出現腥臭的油耗味(酸敗跡象)
  • 明膠膠囊變軟、膠囊之間黏在一起
  • 膠囊破裂滲油或漏油現象
  • 顏色變深或出現沉澱物

中藥材與草本產品:

  • 表面長出白色或綠色黴斑
  • 出現蟲蛀現象(如陳皮、麥片生蟲)
  • 有效成分揮發散失,氣味變淡

粉末狀產品:

  • 明顯結塊受潮(如奶粉成硬塊)
  • 蛋白粉發黏並有哈味
  • 粉末變色或有異味

一般食品的變質跡象:

  • 穀物出現灰綠色黴點、聞起來酸臭
  • 白米生米蟲(一週即可出現小甲蟲)
  • 堅果有苦澀哈喇味(油脂酸敗)
  • 餅乾零食吸濕變軟,口感變差
  • 罐頭出現鼓起、滲液或重度鏽蝕

眼睛看:

  • 產品外觀出現變色、裂痕或異常斑點
  • 粉狀產品結塊或結晶
  • 液體產品混濁、分層或沉澱
  • 錠劑出現斑點、變色、黏在一起
  • 膠囊變軟變形,粉末結成硬塊

鼻子聞: 任何奇怪的味道都不正常。黴味、酸味、魚油的哈喇味,聞到就別猶豫了。產生酸敗、霉味或異常化學氣味都是警訊。

容器檢查:

  • 瓶子裡有水珠或霧氣?那就是濕氣入侵的證據
  • 包裝損壞、膨脹或密封破損


 

處理原則:寧可浪費,不要冒險

 

變質的保健品不只是沒效果,更可能有害健康。降解的保健品是無效的投資。例如,降解的維生素「可能無法提供預期的維生素含量,基本上就成了含糖的糖果,而且還不好吃,所以真的沒有吃的必要」,就把它當成開封後軟掉的餅乾,不要覺得可惜,可以捨棄。

重要提醒: 發現任何異常時切勿心存僥倖繼續食用,應立即停止使用。即使產品尚未過期,一旦出現變質跡象就表示品質已受嚴重影響,不僅功效降低,還可能帶來食品安全隱患。

特別注意乾燥劑: 保健品中的乾燥劑並非全部都相同,不同類型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這一大段,是TEAM ASME這次希望大大畫出的重點:

矽膠乾燥劑(可以保留):

  • 最常見的保健品乾燥劑,安全無毒
  • 通常是白色、藍色或橙色的顆粒
  • 應該保留在瓶中,會持續吸收濕氣
  • 有些含有指示劑,飽和時會變色(變成粉紅色或深綠色)
  • 變色時表示已飽和,需要更換或重新活化

 

生石灰乾燥劑(開封後必須丟棄):

  • 遇水會產生熱量和化學反應
  • 開封後必須立即丟棄,絕不可保留
  • 如果意外接觸到濕氣可能產生危險

其他類型乾燥劑:

  • 分子篩:白色顆粒,吸收能力強,可保留
  • 活性炭:黑色顆粒,主要吸附異味,吸濕能力較弱

 

判斷方法: 看包裝上的成分標示,如果標示含有矽膠(Silica Gel),通常可以保留。如果不確定類型或沒有標示,在藥局或藥妝通路,一般為了安全起見,都會統一建議客人開封後丟棄。

與其把它當成「昂貴的安慰劑」吞下去,不如果斷丟棄,畢竟,預防性保護比事後看醫生便宜多了。

 

棉花或透明塑膠填充物的處理原則

瓶內的棉花、泡棉或透明塑膠填充物,其主要功能是在產品運輸過程中固定內容物,防止其在配送過程中碰撞損壞。

開封後的處理建議:

  • 立即移除並丟棄: 棉花或泡棉本身具有吸濕性。開封後若留在瓶內,反而可能成為濕氣的載體,甚至有潛在的細菌滋生風險,從而加速產品受潮。
  • 如需替代保護: 如果您擔心移除後產品在瓶內碰撞,可考慮使用少量乾淨、乾燥的食品級密封袋包裝少量新棉花或泡棉替代,並確保容器密封良好。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妥善保存,原包裝本身已能提供足夠的保護。

 

 

建立你的「保存管理系統」

環境改造可以不花大錢,簡單達成

選擇理想的儲存地點: 在家裡選一個最穩定的角落,就像給保健品設立一個專屬的「舒服豪宅區」。根據藥廠生產級標準,理想的儲存環境應該:

  • 溫度:18-25°C(避免極端波動)
  • 濕度:30-65%(乾燥儲存區建議30-40%)
  • 光線:避免陽光直射,使用不透光容器
  • 穩定性:避免頻繁的溫濕度波動

(同場加映: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儲存環境建議是:冷藏儲存為2-8°C、控制室溫為15-25°C、整體儲存環境溫度平均不超過25°C)

所以當你購買的食品後面,我們濃縮精華寫成一句:「請放置陰涼乾燥處」其實是在表示溫度、濕度、光線都必須盡可能接近剛剛列出來的條件。

 

原包裝保存的重要性: 製造商選用特定包裝材料有其科學依據:

  • 多層複合材料(如鋁箔+PET+PE)提供優異的阻隔性能
  • 高阻隔薄膜能精確控制氧氣、濕氣和紫外線進入
  • 壓敏密封件在擰緊瓶蓋時啟動,提供可靠的重複密封

善用家電小幫手:

  • 買個便宜的濕度計,直接看數字最準,你的身體與感覺都不一定準
  • 家裡放置適當數量的除濕機不奢侈,因為是保護自己和你生活環境的重要投資

 

 

那,保健品與保養品或家中其他食品,有沒有使用習慣的小細節可以注意?

 

當然有,最簡單就是快、狠、準的取用法則:

  • 拿取前先洗乾淨手並擦乾
  • 開瓶時間控制在最短
  • 粉末產品用乾燥的湯匙,不要用手
     

怎麼買?怎麼選?

  • 小包裝有時比大包裝更經濟(減少開封後暴露時間)
  • 尋找品牌都會積極做第三方認證的產品
  • 注意包裝技術,越先進越安心
  • 檢查包裝標示是否提供具體的儲存溫度和濕度建議
  • 選擇有良好密封性和阻隔性的包裝材料

先進先出原則: 將新物品放在後面,舊物品放在前面,確保先使用舊物品,還能減少食物因不小心過期浪費和節省金錢。

 

 

最後,我們也聊一下食品的 日期標示 重要區別

「使用期限」vs「最佳食用期限」

 

使用期限(Use By Date): 表示產品在該日期之後不應食用,因為涉及健康和安全風險。嬰兒配方奶粉是例外,必須在「使用期限」前使用。

最佳食用期限(Best Before Date): 指產品在該日期前保持良好品質,過期後仍可能安全食用,但品質和營養價值可能下降。

理解這個區別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食物浪費,同時確保食品安全。許多消費者錯誤地僅根據「最佳食用期限」丟棄食物,這導致了大量的食物浪費。

 

希望今天這篇很長的筆記,可以幫助你開始觀察與掌握

還記得最初我們提到的那些讓人困惑的問題嗎?

"明明都放在同一個櫃子,為什麼有些東西沒事,有些就受潮了?" "為什麼去年夏天還好好的,今年就特別容易變質?" "說好的『陰涼乾燥處』,到底是多陰涼、多乾燥?"

現在你已經知道答案了。那些「意外」或是「運氣不好」背後都有環境因素。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都有解決方法。

面對台灣這種極端氣候,我們不能再只是「照著標籤做」,而要學會「主動管理環境」就像要做健康管理等等一樣,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去觀察、在有限的資源裡改善環境。

從今天開始,你也可以找方法幫自己創造出住起來舒服、食品存放也安心的方法。當然,最符合現實經濟效益的: 一個便宜的濕度計可能為你省下數倍的保健品重購費用;正確的儲存方法能讓產品效期延長;最重要的是,那些沒有白白浪費的營養素,會真正為你的健康加分。

如果還有更多希望TEAM ASME能花篇幅好好解釋、好好聊的,也請直接私訊LINE官方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