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直以來被當成定律的傳統減重觀念:「少吃多動」就能瘦。很多人若真的跟著去做,可能經歷到的卻是:體重像溜溜球一樣來回反彈,最後可能比減重前更重。

這時,TEAM ASME看完《我們為何吃太多》這本書後,真的想要提醒大家:不要急著怪自己是不是意志力不夠、甚至懷疑自己身體是不是天生代謝慢或者喝水就會胖等等,不,真的不是這樣,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的身體不小心誤解了、而為了好好保護你,啟動一套強大的「生存機制」。

英國知名減重外科醫師安德魯.詹金森(Andrew Jenkinson)博士,透過他手術室裡的觀察,提出「體重設定點」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從別的視角去重新思考,對於減重、節食的理解與定義。

 

 

你的身體有個「體重恆溫器」

 

如果要用簡單的比喻,那麼,就請想像你家有個超聰明的恆溫控制器,室溫低於原本的設定值,暖氣就會自動開啟;高於設定值,冷氣就會啟動。詹金森博士指出,我們的大腦,特別是下視丘,也有一個類似的「體重恆溫器」,稱作「體重設定點」(Weight Set-Point)。

當你透過激烈的節食或斷食快速減重,身體會被產生錯覺、以為你遇到「饑荒」或任何特殊狀況,這時候腦袋和身體會一起聯手讓你立刻進入「飢餓模式」。這是什麼意思?主要就是會出現下面三大生理反應:

  1. 代謝率降低: 身體自動減少能量消耗,每天可能少燃燒 300-600 大卡。
  2. 食慾大增: 飢餓素(Ghrelin)上升,瘦素(Leptin)下降,讓你感到強烈的飢餓感,只想吃東西來補充能量。
  3. 活動力下降: 身體會無意識地減少非運動性的活動量,例如走路、手勢,以幫助身體節省能量。

這些生理反應會持續,直到你體重回到原本的「設定點」為止。更糟的是,身體會「記住」這次饑荒,為了應付下次可能出現的狀況,它會自保地將你的體重設定點調得更高,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復胖後,體重比減重前更重。

 

 

現代飲食如何破壞這個恆溫器?

 

詹金森博士在書裡是這樣認為的:瘦不下來並不是意志力問題,而是這個體重恆溫器被現代飲食與生活方式「調高」。主要可能的脈絡原因有以下四個:

 

1. 瘦素阻抗:壞掉的油表

瘦素是脂肪細胞分泌的荷爾蒙,功能是告訴大腦「我飽了」。肥胖者的瘦素水平通常很高,但大腦卻「聽不到」這個訊號,這就是瘦素阻抗。就像汽車油箱明明是滿的,但油表卻顯示快沒油,大腦會不斷發出飢餓訊號,讓你持續想吃東西。

 

2. 胰島素的惡性循環

胰島素是儲存脂肪的關鍵。當你吃下過多精製碳水化合物和糖,血糖飆升,身體會分泌大量胰島素來降血糖,並將多餘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長期下來,細胞會產生胰島素阻抗,導致身體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形成惡性循環,不斷儲存脂肪。

 

3. 超加工食品:設計來讓你上癮

超加工食品(UPF)是現代飲食的陷阱。它們通常高熱量、高脂肪、高糖,但缺乏纖維,導致:

  • 快速吸收: 血糖快速飆升又下降,讓你很快又感到飢餓。
  • 刺激多巴胺: 像毒品一樣刺激大腦的獎勵中心,讓你產生上癮行為。

 

4. Omega 脂肪酸失衡                                

在《我們為何吃太多》書中,是這樣說的:現代飲食的 Omega-6 脂肪酸(來自植物油、加工食品)過多,與 Omega-3 脂肪酸嚴重失衡。過多的 Omega-6 會促進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重胰島素阻抗,讓身體更傾向於儲存脂肪。

但因為我們自己家也有魚油產品,我們經常並持續關注著Omega-3 的研究報告,這邊也想要延伸補充截至2025的最新的發現,畢竟《我們為何吃太多》已經出版一陣子了。

2025 年的研究給了我們重新「發炎」這件事,也讓大家都更意識到,發炎這件事沒那麼簡單。科學家原本以為 Omega-6 就是發炎的元兇,結果發現血液中 Omega-6 高的人,發炎指數有時反而更低。這不是說我們搞錯了,而是身體的發炎反應有很多條路可以走,不是簡單的「這個壞、那個好」。英國有個追蹤八萬五千人的研究提供對於了一個可能的答案:真正的殺手是比例失衡,不能只單純看Omega-6 本身。當 Omega-3 相對太少時,死亡風險就會攀升。

這種比例失衡的確有機會把你的代謝搞得一團亂。過多的 Omega-6 會製造促發炎物質,這些物質像是在胰島素受體上塗了一層油,讓訊號傳不進去,身體只好分泌更多胰島素,結果就是更容易囤積脂肪。但這裡有個關鍵(請大家拿出螢光筆?):從堅果攝取的 Omega-6 和從炸雞攝取的完全是兩回事。前者可能還對你有益,後者才是真正的麻煩、大紅燈!

更有趣的是體重這件事。健康的人補充魚油後可能會更容易餓,因為代謝變快,身體要更多燃料。但肥胖的人吃魚油反而可能降低食慾,改善飽足感。這告訴我們什麼?關於營養補充,真的要非常關注你自己的狀態與需求,補充你所需要的,但切記不要因此過度補充。

那該怎麼辦?別想著要把 Omega-6 趕盡殺絕,重點是把比例拉回四比一或更低。少用葵花油那類的植物油,試著用杏仁和酪梨入菜。如果可以的話,每週吃兩次鮭魚或鯖魚(真的比較困難的,那可以依照你購買的魚油膠囊建議劑量,穩定服用)。如果你吃素,亞麻籽和核桃是好選擇。

底線是:現代飲食的 Omega 失衡會透過發炎、胰島素阻抗等機制影響健康,這點沒錯。但解法不是簡單的單一標準答案,而是找回平衡,選對食物來源更重要。身體是個精密的系統,它需要的是各種方面的和諧與平衡。

 

為何「過度」運動也可能阻礙減重?

 

在詹金森博士在這本書中提出的理論框架下,「多動」的觀念也需要修正。其實過度運動對身體而言是一種生理壓力,同樣會啟動「生存模式」,產生負面影響:

  • 代謝補償: 你多動消耗的熱量,身體會透過降低其他日常活動來補償,最終淨消耗量很可能不如預期。
  • 壓力荷爾蒙飆升: 過度運動會讓皮質醇上升,它會分解肌肉、促進腹部脂肪堆積,並增加你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
  • 瘦素暴跌: 運動過度加上熱量限制,會導致瘦素水平急降,讓大腦以為你在挨餓,產生強烈的飢餓感。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努力運動,卻感到更疲憊、更飢餓,體重甚至不降反升。

 

 

與身體合作,而非對抗它

 

詹金森博士的書中,一個最值得大家用力劃線的最大啟發是:肥胖不是道德缺陷,而是荷爾蒙失調的疾病。 解決方案不是與身體的生理機制對抗,而是與它合作,重新設定你的體重恆溫器。

有效策略(就是貼心超重點筆記):

  • 修復荷爾蒙系統: 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糖和超加工食品;增加富含 Omega-3 的食物(如魚油)。
  • 改變環境: 盡可能減少在家中存放不健康的加工食品,準備真正的、單純的全食物,試著自己準備自己的飲食。
  • 支持代謝健康: 確保充足睡眠、有效管理壓力,並搭配適度的運動來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而非單純燃燒卡路里。
  • 必要時尋求醫療協助: 對於嚴重肥胖者,減重手術等其他介入方法,能從生理機制上重置體重設定點,達到長期有效的減重效果。

 

節食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你缺乏意志力,而是因為這套方法從根本上就是錯的。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從改變食物品質和生活方式著手,修復你的荷爾蒙系統,讓身體從「生存模式」回到「健康模式」,體重自然會回到它應有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