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蓁和我們家行銷,經常遇到自己身邊的朋友冒出這個疑問,這一題最常見,第二題則是:「魚油要怎麼吃?吃了可以幹嘛?」身為每天補充四顆魚油很滿足的我們,想先解答維他命D這題,魚油的議題,等之後有多101個人問以後,我們再來寫成筆記?(開玩笑,之後應該會寫,而且感覺之前我們整理過一次~)

 

今天,我們先把焦點放在D上面。雖然我們完全沒有這個產品,但我們去上任何保健品和營養學的課, D一定最先被提到。所以,先來做一篇超重點整理,讓大家一次看懂D。(ASME的風格就是:我們應該幫助大家學會釣魚?)

 

所以,我需要補充維他命D嗎?

 

維生素D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營養素,它並非直接從食物吸收就能發揮作用,而是需要經過肝臟和腎臟的兩次轉換,才能成為具有生物活性的荷爾蒙形式,進而在我們身體參與調節血液中鈣磷濃度、維持骨骼健康、調節免疫功能等重要生理作用。隨著我們多數辦公室工作者待在室內時間增加、防曬意識提升,維生素D不足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議題,在亞洲地區尤其嚴重。 

 

//  D₂ vs. D₃:我到底該怎麼選? 

  • D₂(麥角鈣化醇):出自植物、真菌,常見於強化飲品與菇類。
  • D₃(膽鈣化醇):魚肝油、深海魚、蛋黃之王,更關鍵的是,皮膚被紫外線「敲門後」自行合成。

誰更強?

如果要用營養專業的說法,那麼簡單說,D₃跟血中運輸蛋白抱得更緊,半衰期更長,血清25(OH)D維持力完勝D₂。所以,一般我們在選擇D的保健品時,首選D₃;素食者可挑選獲第三方檢測、以地衣或特殊酵母製作的素食D₃。

 

// 補或不補?仔細評估個人需求

一般成人(19–74歲)

  • 每日600–800 IU,只要飲食均衡+每天10–20分鐘「曬小腿、曬手臂」,就能搞定。
  • 無需額外補充高單位保健品,只要保持基本日曬與飲食,天然、省錢又有效。

 

高風險族群:該補就補,並定期至家醫科等進行血液檢測

 

  • 環境限制:長期室內、極地/高緯度、全身型防曬服或SPF 50+愛用者
  • 生理劣勢:70歲以上(合成力僅年輕人25%)、BMI≥30(脂肪愛吸D)、皮膚較爲深色者會擋UV
  • 消化/代謝問題:乳糜瀉、囊性纖維化、IBD、慢性腎/肝病,或長期類固醇、抗癲癇藥患者

 

如果你是符合上述這些狀況,

建議:補充 1,000–2,000 IU/天,並每6–12個月追蹤25(OH)D。

 

//  女性獨家提醒:從育齡(15–49歲)到更年期的關鍵戰略

來,我們直接上簡單易懂的表格,幫助你快速找到對照和補充重點,這樣看,比較清楚:

族群

建議攝取量 (IU/日)

重點

一般成人(19–70歲)

600–800

維持基本需求

老年人(≥75歲)

800–1,000

合成與代謝下降

高風險族群

1,000–2,000

需定期監測

孕哺期婦女

600–1,000

母嬰雙重需求

最高耐受量

4,000

未經醫囑請勿超過

 

  • 育齡女性(15–49歲)

缺乏率高達58%–91%,因防曬美白+戶外動線少。提前佈局:每年一次25(OH)D檢測,並於紫外線柔和時段(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後)短曬10–20分鐘。

 

  • 懷孕與哺乳

母體D量不足=嬰兒D量不足,並伴隨高風險:妊高症、子癲前症、早產、低體重。(若您在懷孕產檢期間,醫師有特別提醒,請一定要乖乖按時補充~真的要乖乖補充!一人吃、兩人補!

 

  • 更年期

雌激素急退,骨流失加速。建議血清25(OH)D穩定維持在30–50 ng/mL,同步補充鈣質和重量訓練,才是完整抵抗骨鬆的最好方法。

 

// 維生素D到底幫了我們什麼

 

  1. 骨骼加固:促進腸道吸鈣、吸磷,打好骨礎,對抗佝僂、骨軟化、老年骨折。

  2. 免疫調校:活性D與免疫細胞受體「握手」,強化先天防線,抑制過度發炎;2000 IU/天可降低自體免疫發病22%。

  3. 心血管護衛:降血壓、抗發炎、護血管內皮,觀察性研究指出維血合一可減少心血管事件。

  4. 代謝助攻:高危人群中,適度補充有望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第二型糖風險。

  5. 抗癌潛力:初步數據指向結直腸癌、乳癌等風險下降。

 

// 安全補充SOP 

  1. 膳食+日曬+補劑三管齊下:
     

    • 補劑與含油脂食物(堅果、魚、乳製品)同吃。

    • 日曬每天10–20分鐘,露小腿、露手臂。

       

  2.  個人化劑量策略:
     

  • 補前洽詢家醫科等醫師,檢測25(OH)D+血鈣+腎功能。

  • 高風險/長期補者,每6–12個月複查,目標30–50 ng/mL。

  1. 絕不超量:

  • 最高耐受量4,000 IU/天,無醫囑勿自行隨意補充高劑量D。

  • 過量後果:高血鈣引發噁心、嘔吐、便秘、腎結石、腎衰竭、心律不整。

 

所以,阿蓁最常這樣告訴身邊的朋友:

  • 如果你是一般健康成年人,那麼只要記得每天偶爾走出辦公室曬曬太陽,均衡飲食,你的身體就會好好回應你。
  • 如果你是生理女性,特別是準備懷孕、正在懷孕或哺乳的媽媽們,請多給自己一點關注,妳的健康不只是你一個人的事,任何吃進身體裡的東西,請務必確保安全性~
  • 如果你屬於高風險族群,不要覺得麻煩或不好意思,主動去家醫科就診,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可以幫助自己不陷入莫名恐慌。

想要好好健康地活著,不是追求一切都很完美,不需要焦慮,只需要在能力範圍內,用對的方法溫柔地對待自己的身體。

當你下次在藥局或保健品店猶豫要不要買維生素D時,也可以先詢問藥師或醫師(像我們家的客服~)。記住,最好的營養補充劑是最適合你的那一種,最好的劑量是符合你需求的那個量。不要過頭,也不要完全不理~~~

所以營養補充,也是一種中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