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懂,我們真的超懂!

所以這一篇筆記是從中西醫到阿育吠陀,對於這個症頭的小小解方和會這樣的原因探討刨底~~

夏天感到無力、疲倦、好厭、睡不好等等的,其實很正常!

每當夏天,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自己變得容易疲累、在沒有冷氣的地方坐著不動就滿身大汗,室內若是通風不佳還會有強烈的悶熱感,情緒也莫名煩躁起來。如果你有出現上面這些困擾的任何一個,你一點都不孤單,其實這些反應是人體面對高溫環境的正常生理反應。

 

可是,你身邊也一定會有那種明明處在同一種時空,卻活蹦亂跳的人(嗚嗚好羨慕),但你自己卻連爬一層樓梯都沒力。因為我們自己也出現這樣的狀況,所以我們花了一些時間,想整理西方、傳統中醫和阿育吠陀這不同體系的說法,幫助我們自己可以更全面地去理解夏天那種無力感的真正成因,然後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去溫柔度過這個時節。
 

到底為什麼我們會出現夏季疲倦的現象?

 

西方醫學怎麼說:你的身體正在拼命散熱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夏季疲倦源於人體為了維持恆定體溫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當外界溫度升高時,身體會啟動一系列「緊急應變措施」,大概就是下面這些狀況

  • 血液重新分配的代價:為了散熱,更多血液被調往皮膚表面,這意味著供應肌肉和內臟的血液相對減少,自然容易感到疲倦無力。

  • 出汗的雙面刃:雖然出汗能有效降溫,但同時也會流失大量水分和電解質。即使是輕微的脫水(體重減少2%),也足以影響認知功能和情緒穩定性。

  • 睡眠品質下降:高溫會干擾人體的自然降溫機制,讓你難以進入深度睡眠,隔天自然精神不佳。

  •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黃體期(月經前半段)時,基礎體溫本來就會上升0.3-0.7度,這時遇上炎熱天氣,身體負擔會更重。(在此真的要特別抱抱夏天很熱還大出血的女人們,也要順便抱抱夏天即將臨盆的準媽媽們,你們肯定都超累的吧!)

 

中醫的古老智慧:暑邪傷氣,濕邪困脾

中醫認為夏季的「暑邪」和「濕邪」是造成疲倦的主要原因:

  • 暑邪特性:屬於陽邪,具有升散性質,最容易消耗人體的「氣」(生命能量)和「津液」(體液)。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夏天容易口乾舌燥、疲倦無力。

  • 濕邪作怪:台灣夏季不只熱,濕度也相當高。中醫認為濕邪會困阻脾胃功能,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進而影響能量生成。

  • 暑濕合邪:當暑熱和濕氣結合,就形成了「濕熱」的狀況,接著會讓人感覺身體沉重、頭昏腦脹,甚至情緒煩躁。

 

阿育吠陀的說法則是「火能量過旺失衡」

在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中,人體有三種基本能量:風(Vata)、火(Pitta)、水(Kapha)。夏季屬於火能量(Pitta)旺盛的季節。

  • Pitta過盛的症狀:當體內火能量過旺時,會出現易怒、疲倦、大量出汗、皮膚問題等症狀。這些都是身體試圖平衡過多內熱的反應。

  • 個體差異明顯:天生火能量較強的人(Pitta體質)在夏季特別容易出現這些症狀,而水能量較強的人(Kapha體質)反而可能在夏季感到比較舒適。

 

所以怎樣的人,特別容易在夏天感到疲倦無力厭世?

 

如果從年齡角度來看

  • 青春期後的變化:進入青春期後,汗腺發育更完全,雖然散熱能力增強,但出汗量也大幅增加,需要更注意水分補充。

  • 中年女性的挑戰:40歲後的女性因為荷爾蒙變化,對熱的耐受性下降。研究發現,40-64歲女性對高溫的敏感度竟然和65歲以上男性相當

  • 更年期的特殊情況:雌激素下降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樞,原本就容易潮熱的更年期女性,在夏季會面臨雙重挑戰。

 

如果從個人體質角度來看

根據中醫理論,不同體質的人會有不同的夏季反應:

  • 氣虛體質:平時就容易疲倦、稍微活動就出汗的人,夏季會更加疲憊不堪。

  • 濕熱體質:容易長痘痘、口苦、脾氣急躁的人,在潮濕炎熱的環境中會特別不舒服。

  • 陰虛體質:經常口乾、失眠、手腳心發熱的人,夏季容易出現內熱上火的症狀。


 

所以我們可以怎麼做?

日常生活調整

  • 適時補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定時定量補充。運動或大量出汗後,除了水分,也要額外補充電解質。避免大口灌冰水,室溫水或微涼水對身體負擔較小。

  • 環境控制:善用風扇、空調創造舒適通風的環境,不要讓室內成為悶燒鍋的狀態,若是開了空調,也要注意不要讓室內外溫差太大,盡可能控制在5-8度左右最好,否則進出空間時的溫差也會讓夏天疲倦感更明顯。

  • 作息調整:早睡早起,中午時刻若是真的太熱,盡可能避免外出活動。如果環境及狀況允許的話,在能量很低的時候,可以適度小憩,但不要超過30分鐘。

  • 衣著選擇:穿著淺色、寬鬆、透氣的棉麻衣物或是排汗效果好的材質。避免緊身不透氣的材質或是過於深色的衣物。

 

飲食調整

營養學建議:

  • 多吃富含水分的蔬果:西瓜、黃瓜、番茄等
  • 避免高鹽高糖食物,減少身體負擔
  • 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和鎂,有助於能量代謝

 

食療建議:

  • 清熱食物:綠豆湯、薏仁水、菊花茶
  • 補氣食材:山藥、蓮子、紅棗(適量)
  • 避免辛辣燥熱:少吃辣椒、燒烤、油炸食物

 

阿育吠陀飲食原則:

  • 選擇甘甜、苦味、澀味的食物
  • 多食用椰子水、薄荷茶等天然涼飲
  • 避免過酸、過辣、過鹹的食物
     

特殊針對性調理

氣虛體質者:

  • 飲食:黃耆、黨參、西洋參茶飲
  • 生活:選擇較涼爽時段做溫和運動

 

濕熱體質者:

  • 飲食:冬瓜湯、紅豆薏仁湯
  • 生活:保持環境通風乾燥
     

陰虛體質者:

  • 飲食:銀耳蓮子湯、石斛茶
  • 生活:避免熬夜,保持心情平和

 

身心調節技巧

  • 呼吸調節:阿育吠陀的清涼呼吸法(Sheetali)——舌頭捲曲吸氣,鼻子呼氣,每天練習5-10分鐘。

  • 情緒管理:夏季情緒易波動,可以練習冥想、聽舒緩音樂,或從事喜歡的靜態活動,晚上睡前可適度和緩地拉筋。

  • 適度運動:選擇游泳、瑜伽等較溫和的運動,避開正午溫度最高、最悶的時段。

 

什麼狀況下,可能需要就醫?

 

雖然夏季疲倦大多屬於正常生理反應,但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該立即就醫:

緊急狀況:

  • 體溫超過40度
  • 意識混亂、行為異常
  • 嚴重頭痛、噁心嘔吐
  • 停止出汗但體溫持續升高

 

需要關注的症狀:

  • 持續疲倦超過兩週
  • 嚴重失眠影響日常生活
  • 月經週期明顯改變
  • 情緒問題嚴重影響工作或人際關係

 

也許我們能找到好好享受及擁抱夏天的方法,疲倦掰掰!

在高溫悶濕的夏天,感到疲倦或者生理期突然晚了幾天、量多了一些,都是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或生理反應。但我們還是有機會從各個小環節處著手,去觀照和傾聽自己的身體狀況,夏天就小幅調整適當的生活作息與食療,應該能找到讓自己更舒服一點、更容易度過這個夏天的方法吧~~~有想要知道或希望我們去研究的議題,也請至官方Line @ASME 詢問